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“老芜湖”的清明特色习俗

“老芜湖”的清明特色习俗

关键词:“老芜湖”的清明特色习俗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“老芜湖”的清明特色习俗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zhonghshen00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95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扫墓祭祖少不了食物,清明节的食俗丰富多彩,而且每种食物背后都有一个民间传说。“清明节吃青团,是老芜湖人的习俗。”茆老说,那时候的孩子都盼着过清明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吃青团解解馋。“青团是一种糯米食,用野菜染成绿色,里面是芝麻白糖馅,别提有多香了。”

    为何要在清明节吃青团?茆老称,这里面有一个传说——有一年清明节,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,被一位农民救了。没有抓到李秀成,清兵在村里添兵设岗,每一个出村的人都要接受检查,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。回家后,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,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,滑了一跤,爬起来时只见手上、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。他顿时计上心头,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,揉进糯米粉内,做成一只只米团子。他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,混过村口的哨兵。李秀成吃了青团,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。天黑后,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。后来,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,以御敌自保。

    除了祭扫,老芜湖人过清明节还会放风筝、踏青,相比扫墓祭祖的沉重,这些活动代表了清明节所蕴含的另一层意思——亲近自然,珍爱生命。“过了一个冬天,人们出门放松活动,放风筝寓意是将一年的晦气放出去,迎接新气象。”茆老说,早在民国年间芜湖就有风筝协会,放风筝那时算是全民运动。在现在的七更点社区有个蔡家小店,店主就曾是风筝协会的会员,擅长做风筝。“当年我家穷,能吃饱肚子就不容易了,没有那个闲钱买风筝,所以我都是自己做风筝。”

    “过清明节的时候,老芜湖人还会在亲朋好友之间互赠‘十新’。”茆老说,所谓的“十新”是指鲥鱼、玫瑰花、金银花、雨前茶、青梅、蚕豆 、豌豆、大麦、小麦和菜籽。

    清明传统习俗怎样能更好地传承?

    传统是根,不能丢,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要吸收,糟粕就要剔除,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也是一样。       “以前讲孕妇不能扫墓,有生和死的相撞,经期妇女也不能扫墓,有红和白的相撞,这毫无科学依据,不能盲目继承。”茆老说,以前的人扫墓时都是穿草鞋,身上绑一根草绳,衣物的颜色都比较素净,“这点是合情合理的,是对死者的尊重。”

    关于插柳一说,茆老也有自己的看法:“插柳传说是为了纪念忠义之臣介子推,寓意好,但是以前人不多,折几条不会造成什么损失。现在就有点不合时宜了,要是人人都去折,那芜湖市的柳树都没有了。把插柳改成种树,会更加符合现在讲究的低碳环保。”

    传统习俗应该与时俱进,符合时代发展要求,方能被人们传承下去。现在一些丧葬、祭扫的“新观念”其实并不新,反而是一种回归。“远古时期,人们扫墓是不放鞭炮的,讲究‘入土为安’,后来放鞭炮才兴起,愈演愈烈;现在,人们开始倡导文明祭祀,墓园也朝生态化发展,这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,回归宁静。”

    “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传的,前辈不说,后辈就不会了解,如果连前辈都稀里糊涂,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。”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911648573 传真:18911648573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